郑俊田论坛发言“互联网+教育”20151110

互联网+业态下报关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郑俊田  

今年年初,也就是20153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制定国家“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从此,“互联网+”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轮新的热潮。

那么对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其本质就是“创新”,就是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职业教育也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在工业4.0的时代,我们也迎来了教育4.0的时期。

教育部顺应这一潮流,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规划。201510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就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体地说,这个行动计划提出了要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根据我了解掌握的信息,许多地区都在举全民之力构建教育的“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但是,从我走过看过的实际情况而言,就一些已经完成了硬件建设的学校而言,这些硬件建设所起到的真实作用和国家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应该说我们的投入还并没有真正形成教育的生产力。因此,就开始有人怀疑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把教育“互联网+”也当作“一阵风”,觉得可以“混过去”的错误想法。

各位老师、朋友们,教育“互联网+”是一道必须要迈过去的坎儿,不适应就会被淘汰。所以,今天我想就如何适应“互联网+”对教育提出的挑战简单地谈几点看法和大家讨论:

第一,必须完全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改革教育方法。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这是不容怀疑的。互联网正在打破地理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处理、利用大量的有用信息。用经济学的观点看,教育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大大地增强了,因此互联网彻头彻尾的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就像我们购物方式的转变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科学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怎样真正地、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

互联网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新的环境,一种新的生态,一种新的思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是什么?“+”不是加法的意思。你千万不要认为硬件建设完以后,教育教学质量就自然而然地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你不真正理解“+”,硬件建设就是一个摆设。用一位教育系统的领导的话来说,如果用最先进的技术(互联网+)还是为原始落后的教育方式服务就等于是烧钱。如果我们不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不更新教育理念,不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而用错误的思想,陈旧的理念,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让互联网为这些旧的东西服务,就等于烧钱。就和贪污和浪费一样,是最大的犯罪。教育“互联网+”,关键是看我们在后面加什么。

第二,“互联网+”首先是“互联网+课程”。

这里的课程,不仅仅是指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整个专业的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巨大变化。具体地说,就是各学科课程内容要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报关职业教育的诸多前沿操作性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这样,课程内容的场景化、任务化也才能变成现实。比如在报关专业的商品归类教学中,同学们一般都比较缺乏商品知识,要想讲清楚千万种商品的材料、工艺、功能、工作原理,那简直难如登天。如今,互联网上有的是图文并茂的照片和视频,甚至还有专门的科教节目。条件许可的地方课堂可以直接连接现场,讲什么就切换到什么现场,直观,现实,即时,可以解决教材落后,教师知识陈旧的问题。也倒逼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我了解到,我们有的老师到企业实习,完全是被动的,是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实习任务,所以根本就不到现场,做别的去了,到时间填个表,让企业给盖个章完事,交差了,这样你能教好学吗?)因此,通过互联网,学生获得的知识之丰富和先进,完全可能超越教师枯燥的课堂讲授。

第三,“互联网+”必须要实现“互联网+教学”。

互联网出现之后,令人惊叹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学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和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手机,就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我们成立行指委之后,如果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大平台,“互联网+教学”的触角就会伸向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做到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企业行家能手进行即时视频聊天。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自如,手段更为丰富。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能够见到自己仰慕的人物,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解开心中的各种疑惑,可以想象,他们对于这一专业的喜爱将大大提高。

第四,“互联网+”的成败标准是看能否做到“互联网+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是教育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互联网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让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疑惑的答案。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互联网+学习”对于教师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教师在互联网中不可能再带着一种教师的权威去俯视学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对话,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做职能转变,或者叫位置变化。教师的职能转变,学生的职能也转变。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虽然现在我们的一些工作进展可能并不尽人意,例如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收效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就学生的创业情况看,据统计本科层次占3%点多,高职占2%点多,(我经常想我们基层,如何理解和运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合适的理解应该是理智创新,有序创业,因为不是谁都能创业,不是谁都能创新,是有条件的)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种环境,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全力打造出“网络新教育”。

我的发言完了,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谢谢!

 

 

 

分享到:
copyright© 全国报关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3960号-4

如需联系方式请与全国报

关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联系 朱昱铭

13910415315